主要景点:
傣族寨是进入民族村的第一个村寨,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一幢幢“干栏式”傣家竹楼,通过蜿延的红砂石小径联向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以及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家的浓郁风情,是傣寨真实的民间景观再现 。
水族寨依水而建,围农具成景,主要由云南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代表性的板屋系“街面房”式的建筑,以及八卦轮、龙潭、大龙树等景观组合而成,表现了水族文化的祖风与特色。
布依族寨子傍水而建,两幢民居忠于民间的构建方式,实现了邛笼系与板屋系建筑手法的完美结合。寨内水榭回廊,曲径通幽,既是民居风情的浓缩,又是园林景观的新创,颇具代表性。
布朗族寨与佤族寨毗邻相连,寨内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鬼神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举行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苗族村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以典型的板屋系“吊脚楼”等民居为构建主体,提炼了苗族建筑的精华。吊脚楼展示苗族服饰及手制作工艺,民居楼则反映了生活起居的风范。
独龙寨以一栋典型的板屋系木楞房民居为主体,迁入母子二人入住,展示了一幅人问烟火的真实画面。同时,又营造了一栋树居建筑,于是,寻回一段历史的印迹。
普米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垛木”双层民居样式为主,按民间方式合院围成。酥里玛酒以大麦为主料依土法酿制而成,向来有“土啤酒”的美誉,西头建筑营造了酥里玛“作坊”的风情。
怒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石片瓦顶民居为主体,或穿堂通达,或套房瓦连,台地石阶从容点缀,充分表现了怒族建筑生动的空间构成,以及营造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组合功底。
傈僳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千脚落地”民居建筑为主体,表现了傈傈族民间台地环境的造型特色和组合形态,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傈傈族民众的审美情趣与豁达的生活方式。
满族院汲取东北本溪满族民居大院构建方式,同时又注入昆明四合院建筑的大量元素,因此,当为两地民居建筑的完美组合。
民族村景区的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
瑶族寨子由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粮仓、寨门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一些道教文化元素的渗入,颇具典型性。
拉祜族寨与基诺族寨紧紧毗连,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葫芦平面,核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诞生于葫芦中,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佤族寨位于“翠漪洲”东南角。寨内分布有茅草顶的干栏式建筑群、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司岗里石雕以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场正中的牛角为佤族的寨桩,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为佤族的男性和女性祖先。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场中两个石人雕像分别为佤族最崇拜的“木依吉”和“阿依娥”。
基诺族寨与佤族寨、布朗族寨一桥相连,隔水相望。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幢幢基诺族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群众的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
蒙古族村主要由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代表性的合院系“一颗印”式的建筑、蒙古包及跑马场等组合而成,既表现了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祖风特征,又展示了云南蒙古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白族村占地62.5亩。村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白族传统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园茶社”、“戏台”、“本主庙”以及按实物比例缩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业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沿街设有民俗馆和蝴蝶展馆。
壮族村,迎面有祭祀龙王的龙柱,两边是先民绘制的天王崖画和为纪念传说洪水泛滥时帮助先民度过劫难而建的石葫芦亭。祭祀玉皇大帝的昊天阁和传说能驱邪纳福的硕大铜鼓耸立在广场两侧。杆栏式和麻栏式民居、壮族青年社交休憩的“情廊”、村寨长老议事的“老人亭”,及龙树和“三七”园,稍远处别致的风雨桥和旋转的水车,映衬出一派秀丽的壮乡田园风光。
摩梭民居就地取材,用圆木横垒为墙,建成合院式寨楼居住,这类井干式建筑又称木楞房,具有较好的御寒保温性能,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生态观。摩梭人保留了母系大家庭的基本形态,呈现在您眼前的是一个完整的摩梭家庭的四合院,由正房、经堂、花楼、门楼等构成,正房坐北朝南,通称祖母房。居住一家中最年长的女性,同时也是一大家人饮食、待客、议事的核心场所和与神灵接触沟通的地点。花房称阿夏房,是婚龄女子的住房,一人一间,供走婚用。经堂,供佛及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摩梭院内外,姑娘们载歌载舞,献酥油茶,荡猪槽船,唱“玛达咪”,尽展民俗与风情。
纳西族村占地49.5亩。入口处有纳西族保护神“三朵”塑像和以《创世纪》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墙。重彩绘画和精细木作为特色的“三坊一照壁”、“民居院”、“花马坊”、“工艺楼”、“廊房”等重要建筑围合烘托出“四方街”。
彝族村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头内祖师形象表现了彝族虎鹰文化。太阳历广场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10个朝向不同的月球造型,外圆周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歌舞楼、民居房、汤锅坊及织绣间,以及土司院等,表现了生态和谐。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
哈尼寨占地15亩,展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蘑菇房和爱尼母子房,日月广场;有表现哈尼族关于鱼生万物传说的大型浮雕,有表现哈尼族迁徙传说的图腾柱;有体现生产生活的磨房、龙巴门、秋千场、梯田;寨神树和祭石表现了哈尼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德昂村建筑纳入了能容纳数十人居住的德昂大房子,毡帽顶的小房子,还有颇具浪漫色彩的大公房、小公房……还建有“龙阳塔”标志及佛教奘房、佛塔。
云南民族村景颇寨占地15亩,有宽敞大方的各式民居建筑和精美华丽的”山官房”。建筑形式集中表现了景颇族“干栏式”、“倒T型”等结构特征和布局形制。广场中央竖立着“目脑纵歌示栋”。图案和雕塑象征着景颇族人民团结向前的意愿和骁勇刚毅的性格。景颇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奉鬼神,崇拜祖先。
阿昌族寨以一幢合院系建筑为主体,与寨门、手工作坊等建筑互为呼应,青瓦砖墙,石础抬柱,颇具特色。
藏族村占地21亩,村内有大小中甸地区的坡顶民居和德钦地区的雕楼式平顶民居。庄严神圣的藏传佛寺,壮观的迎宾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与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